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被称为“既视感”,最早在法国哲学家Emile Boirac的书中被使用,意思是已经(deja)见过(vu)。人们经常将既视感与记忆错误(paramnesia)相混滑,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记忆错误是指过去明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却记得发生过,或者记忆*与事实有出人。而既视感是指过去完全没有过的经历、完全没见过的场面,却突然之间产生强烈的在哪里见过的感觉。
根据调查,60%的人在20岁左右时都经历过“似曾相识”的感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出现的次数逐渐变少。并且,收入较多的人、受教育较多的人和喜欢旅行的人,以及想象力丰富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经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那么在心理学领域,对似曾相识是如何解释的呢?
首先,是由于我们眼睛的结构。我们的两只眼睛大概相距6厘米*(深度知觉),因此当我们左右转动头部的时候,左右两只眼睛对同一信号源的接收就产生了微小的时间差。当这个时间差大于0。025秒的时候,我们的脑*中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换句话说,也就是左眼接收到的信息(过去的信息)与右眼接收到的信息(现在的信息)相遇,于是产生了一种错觉。
其次,有人认为这还与内隐记忆有关。自己从前在某处见过的某个画面储存在了内隐记忆中,当一个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画面出现时,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也有人会说:“我来到从未到过的地方也有这种感觉!”现代文明社会是复制品的天堂。即使不是原来见过的那个,也可能是其他某个相似的画面。
最后,从脑的观点也可说明。199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加布里埃尔发现人脑中的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负责判断对某个对象或场面的熟悉程度。海马旁回位于大脑皮层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的内侧,再内侧就是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失忆症)。一般情况下,海马旁回只有在体验到与过去相同的经历时才会兴奋,但有时也会突然没缘由地兴奋起来,这时就会使人感觉到对眼前的景象很熟悉。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