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条铁路,是如何被拆毁的?

1863年7月,上海的27家洋行,联合向江苏巡抚提议,请求修筑自上海到苏州的铁路;同年,英国工程师史蒂文森来华,得到英国怡和洋行的支持,也向清廷提议修筑以汉口为中心的铁路网络。

清廷拒绝了这些提议。理由是铁路乃奇技淫巧,容易引发“伤风败俗”事件,且外国人跑来大清的土地上修路,相当于“以夷变夏”,实在与祖宗成法不合。

此时,伦敦的“大都会地铁”正在运行,距离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则已过去了38年。美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国,也均早在183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至1860年,英国的铁路总里程已达到了14605公里,美国则是49324公里。

一、英商偷梁换柱

鉴于清廷的这种排斥立场,十年后,执着于铁路修筑的洋商们,选择了一种偷梁换柱的办法。

时为1872年,怡和洋行组织的“吴淞道路公司”,通过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麦华陀,向上海道沈秉成申请购买了上海-吴淞间一段长9.25公里、宽约15码的土地。他们在申请时,宣称要在这段土地上修筑一条普通马路。洋商们乐观地认为:只要吴淞铁路修起来,清廷见识到它的便利,最后是可以得到认可的;即便不认可,清廷在处理此事时也必须衡量与英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洋商们有很大的机会强迫清廷承认这个既成事实。

1874年,铁路正式着手修建。1876年1月,路基筑好,开始铺设铁轨;“吴淞道路公司”也改组为在伦敦注册的“吴淞铁路有限公司”。至此,洋商们要修筑的是铁路而非马路的秘密彻底曝光。为避免受到地方官府的阻挠,工程队伍铺设铁轨的速度非常快,不到一个月,就铺完了全程的四分之三。随后,机车升火鸣笛,开始试运行。

晚清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就这样以一种非法手段,由生米做成了熟饭。

图片[1]-晚清第一条铁路,是如何被拆毁的?-人文百科

吴淞铁路通车当天情景

二、上海道声言卧轨自杀

清廷的反应非常强烈。

此时的上海道,已从沈秉成换成了冯焌光。冯在筑路工程接近尾声时察觉了洋商们的“偷梁换柱”,于是对英方提出抗议,并向两江总督沈宝桢做了汇报。沈宝桢一面命令冯焌光继续与英方交涉,一面将事情上报给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则向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发出照会,要他下令铁路停办。

1876年4月,威妥玛派使者梅辉立前往上海,与冯焌光等人商谈如何处理此事。

路过天津时,梅辉立拜会了李鸿章。他大谈了一通铁路对中国有好处的道理,且威胁称吴淞铁路关系到许多洋商的利益,“若令停办,必闹大事”,希望清廷承认吴淞铁路已经基本完工这个既成事实,并按国际惯例从铁路的收益中分成,十年后再由清廷出资购回,自主经营。

李鸿章的回复是:英商以谎言欺瞒、偷梁换柱,实在“太欺藐中国”;继续让洋人经营铁路,是对“国体”的一种伤害,会引起舆论的不满;且有可能刺激其他洋商有样学样。可行的处理办法,是洋商将造铁路的成本如实算出来,“由中国承买”,让中国商人认股经营。在给冯焌光的书信中,李鸿章还说,“中华自主之国”,修筑铁路必须自己来,“断不能由人强勉”。

在会谈中,冯焌光也提出了吴淞铁路必须由中国人自主经营的要求。梅辉立质疑了这种处理办法的可行性,理由是中国并没有经营铁路的人才,“必致废坏”。梅还强调,吴淞铁路是各国商人集体投资的项目,且以英国的怡和洋行为首,如果清廷将铁路买回去,然后“雇令他国洋人承办”,对英国和怡和洋行来说实在太丢脸,是不能接受的事情。梅主张由怡和洋行继续“代中国承办”铁路的经营。

冯焌光不能接受这种意见,直接表态称,若铁路再不停止运营,他“将卧铁辙中听其轧死”,将亲自卧轨,宁可让火车轧死,也要阻止火车的通行。这种激进态度,给了威妥玛与梅辉立口实,使其得以在李鸿章面前,将冯焌光形容为疯子,进而要求李鸿章直接介入此事的交涉。

这场交涉,从1876年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同年10月。最后以双方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而告终。条款规定:清廷出资28.5万两白银,买断吴淞铁路,一年内付清;期间铁路暂由洋商经营,“准其搭客往来”。

图片[2]-晚清第一条铁路,是如何被拆毁的?-人文百科

《万国公报》报道吴淞铁路通车

三、民意的真伪

吴淞铁路的交涉过程中,“民意担心铁路破坏风水”之类的说辞,很普遍地见于清廷官员的奏折电函。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与地方州县官员,都提到过这一点。

不过,这种说辞与事实未必合榫。

《申报》当年曾派记者去铁路现场采访。记者的直接观感是:除了上海本地的居民,还有人从几十里外坐马车、人力车来看铁路,围观者每天达千余人,商人们也乘机在铁路沿线开设商场:“游铁路成了当时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一件大事。一些住在城内几乎终年不出门的人也携亲带友前来观看,停车处本来冷冷清清,竟一跃而为热闹之区了。”

1876年5月间,《泰晤士报》也发表过—封驻沪记者的通讯,对反对修筑铁路的大规模行动并未出现,表达了一种偏离预期的惊讶:“多少有些和预料相反,在这个区域里,没有出现中国人的反对。反而在工程进行中间,表现出了不断增长的和友谊的兴趣。……几里路已经完叠铺好了石碴……整个乡间洋溢着乐趣。邻近村镇每日有成千居民蜂拥而来观看工程的进行,并议论各种事情。”

火车正式通车的第一天,现场也没有抗议活动,反倒是有不少中国妇女带着孩子上车尝鲜。据《申报》当年的报道:“唯见铁路两旁观者云集,欲搭乘者繁杂不可计数,觉客车实不敷所用。火车为华人素所未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盖示众人已必就位,不可再登车上。坐车者尽面带喜色,旁观亦皆喝彩……”

民众对铁路的这种态度,让清廷颇为尴尬。

自1860年代开始,民众不能接受铁路,始终是清廷高层官员的一种普遍认知。比如,1867-1868年,清廷曾召集18位中央高官和地方大员讨论铁路事宜,李瀚章的判断是,铁路要“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对这些百姓,官府不能治他们的罪,也不能勒令他们赔偿,最后只能是朝廷吃亏;曾国藩也说,修铁路必然破坏马车夫、人力车夫、轿夫、旅店的生意,这些人“生路穷矣”,一定会闹事,一定会群起反对。

也是在这次高层讨论中,清廷定下了一条劝阻洋人在中国境内修筑铁路的统一口径:“(若他们以)自能劝导防守为辞,欲增约内;我则必以百姓抗争拆毁,官不能治罪赔偿,等语,载入约内。”

如果洋人非要将允许修筑铁路一事写到条约里,且声称他们可以劝导百姓、保障铁路的安全,那么,朝廷也可以同时提出,若有百姓群起抗争、拆毁铁路,列强不得要求官府去抓这些百姓来治罪,也不得要求赔偿,这些也必须写进条约。如此这般:“彼族……当必废然思返。”

他们定会知难而退。

李瀚章、曾国藩的判断,并非全然没有依据。1865年,英商杜兰德在宣武门外铺设“展览铁路”时,就有人“骇为妖物”。但吴淞铁路修筑期间,洋商们为避免沿线民众的反对,采取了许多示好措施。比如雇佣当地居民做工,工资高达每人每天200文;比如收购土地时,不惜出高价以避免纠纷;比如对沿线居民祖坟细加勘查,力求避免触及破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民间阻力,也使得清廷预想中的大规模反对活动并未出现。

当然,也并不是全没有民间冲突。据《申报》报道,铁路运行期间,1876年秋,曾有男女老少八九百人,拦住正在行驶的火车,原因是“前日机车中之火星飞入该处附近之草屋上”,将铁路边的一栋茅草屋给烧掉了。这些人要求铁路公司予以赔偿。不过,这种冲突,乃是一种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并非是在敌视、排斥铁路。

另一起士兵卧轨自杀事件,则被当时的舆论怀疑为“受地方官吏唆使”。原因是调查发现这名死者“既没有财产,也没有亲友”,且有现场目击者称,此人“当时向火车而行,司机鸣放汽笛后即离开轨道,迨火车行近其身只六码时,忽又跨入铁道内致惨死”。此事的真相已难廓清,这名士兵的死,远不足以证明沿线民众对修筑铁路普遍持反对立场,则是可以肯定的。

图片[3]-晚清第一条铁路,是如何被拆毁的?-人文百科

版画,吴淞铁路通车

四、吴淞铁路灰飞烟灭

对铁路的敌意,主要来自清廷。

自1860年代开始,总理衙门不断饬令地方大员,对洋人请求修筑铁路的要求,必须一概加以拒绝。理由是洋人借铁路深度进入中国,会生出许多枝节,引来更多的外交麻烦;且铁路长驱直入,将使中国的关隘险阻尽失,大不利于国防。

类似的担忧,持续了数十年。

1880年末,刘铭传上奏请求“筹造铁路”,曾引爆过一场“要不要修筑铁路”的高层大论辩。刘在奏折里说,造铁路对国防有巨大的好处,铁路网可以让全国“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转运枪炮,朝发夕至”,使国家拥有迅速集结兵力与物资的能力,“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不但可以消除内部割据,也有助于抵御外侮。


李鸿章同意刘铭传的见解。他在跟进的奏折里,为铁路总结了九大好处。包括沟通南北物流、利于军队运输、有助于巩固京师、便于荒年救灾的物资调配……等等。

但“造铁路等于开门迎盗”之类的观点,仍然占了上风。曾出使英、德两国的刘锡鸿,在奏折里激烈反对修造铁路,理由如下:(1)守国之道在于人和与地利,造铁路是“自平其险”,是自己摧毁自己的关隘。(2)“圣朝之生财自有大道,岂效商贾所为”,通过铁路带动商业发展、进而改善民生,这种做法是可耻的。(3)“察吏之昏明,在精神不在足迹”,铁路确实可以让朝廷对地方的监察更便利,但真正有效的办法,要靠精神上的洗礼,不能靠交通的便利。(4)铁路虽然利于民众出游,利于商贾获利,但也会“增奢侈”,扩张人的欲望。(5)铁路开山架桥,会使“山川之神不安”,进而引来上天降下更多旱涝。(6)铁路破坏“田庐坟墓”,会激怒民众,引发民乱。

刘锡鸿的这些意见,得到了李鸿藻、翁同龢等人的激赏。最后,清廷下旨,以刘铭传的奏折“毋庸再议”,结束了这场高层论辩。

回到吴淞铁路。

1877年10月,最后一笔赎路款交付完毕,吴淞铁路全权归属清廷。145名淞沪地区的商民,联名上书两江总督沈葆桢,请求保留铁路继续运营。沈宝桢明白铁路是好东西,是“中国将来之利也”,但他经过“反复玩索”,觉得这条铁路的存在,终归是有损国体,遂仍决定将其彻底拆毁。

晚清的第一条铁路,就此灰飞烟灭。直到21年后,清廷的“铁路总公司”,又沿着它原来的路基,重新铺设了一条淞沪铁路。(完)

图片[4]-晚清第一条铁路,是如何被拆毁的?-人文百科

《万国公报》报道吴淞铁路被拆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