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如果改变想法,世界就会不一样

20 世纪 60 年代行为主义 的垄断局面被打破,认知心理学开始兴起。在咨询(咨询心理学)领域也开始出现强调认知的全新心理治疗理论。贝克的认知行动治疗与艾里斯的合理性情绪行动治疗被认为是认知疗法的两种代表。

认知疗法与精神分析不同,不会从无意识的角度来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也不会像行为主义那样,从强化与处罚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也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根据情况来找答案;而是致力于从接受现状的人们的思维来进行研究。当然问题的原因必然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对于现实的解读更为重要。认知疗法的目标是思考与解读的框架,进而解决心理问题。艾里斯用A-B-C来表示这一治疗过程。

Activating event(活动)→Belief(信仰)→Consequence(结果)

东民与贤淑最近被解雇了。东民认为一切都完了,他陷入了一种绝望之中,甚至没有勇气寻找新工作,自暴自弃。但是贤淑在被解雇之后,忍受着挫折与嘲讽开始寻找新工作,并报名参加培训班,学习新技术。

面对同样的事件为什么两个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原因就是思考。被解雇是先发生的事件,遭遇挫折与被嘲讽是结果。通常人们自身的负面情绪与外部的某种事件或者情况相关,但认知疗法认为情绪与对于事件的解读、信念与想法相关。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东民认为被解雇是无法解决的悲惨情况,因此陷入绝望之中。而贤淑认为自己可以克服这样的情况,因此开始致力于摆脱现状。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思考决定了感情与行动。所以为了改变消极的感情状态,必须首先改变思考。

实际上我们对于这种认知疗法方式已经有所了解。爱迪生在发明灯泡之前曾经遭遇了无数次失败,但他表示:“我没有失败,我知道了灯泡之所以不亮的原因。”贝克在治疗忧郁症(忧郁,情绪障碍)患者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了认知疗法体系。贝克原本采用精神分析法的治疗方式,但是在治疗忧郁症患者的过程中感觉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性。弗洛伊德认为忧郁症是针对自己的攻击性与愤怒,但是贝克认为患者的问题是认为自己的无意识中有什么东西更加紧急重要。

实际上很多忧郁症患者很悲观。他们在做事时会担心“失败了怎么办”。这种悲观性的思维导致他们对于成功的经验也会作出消极评价。

贝克认为忧郁症的特点是对于自己、对于世界、对于未来怀有消极的想法。这被称为认知困境。

贝克与艾里斯分别主要使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与积极的争论法来促使咨询者本人改变消极的想法。即使不了解这种方法,很多人也会在读书或者与他人谈话过程中,或者在听到宗教训诫时改变自己的想法。虽然思考的变化很简单,但效果却不容忽视。这就是认知疗法的核心命题。

之前的认知疗法学者认为无论何时改变认知都可改变感情和行动,但是现在他们开始通过改变感情(动机与情绪)和行动来改变认知。如果很难改变忧郁的思维,那么通过运动和其他愉快的活动,随着身体的运动,忧郁症也会消失。基于此,学者认为思考也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活得很辛苦,而且无法遏制这种想法。消极的想法是“听”,而不是“行动”。如果很难改变思考,那么改变情绪或者行动也是可行的方法。另外认知变化必然会导致行动的变化,行动的变化反过来会再次强化认知的变化。因此感情与行动对于认知的变化十分重要,现在的认知疗法是一种包含感情与行动干预的综合性方法。贝克的治疗方法原本被称为认知疗法,而后来被命名为认知行动治疗。艾里斯的治疗方法原本被称为合理性治疗,后来则被称为合理性情绪治疗与合理性行动治疗。现在的认知疗法往往会包含行动修正技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