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高华逝世七周年祭】不容青史尽成灰,光影中的无悔人生
一、童年时期 高华和父亲合影 高华,1954年5月12日生于江苏南京。父亲高启发,出身贫寒,十二岁就在电镀厂做童工,被累得大吐血,是靠着做伙夫舅舅的抚养,才读了小学和陆续读完初中。父亲爱看...
张鸣:按历史学的规矩,他的书,都没地方摆放
写吴思有点困难,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找到他的毛病,横看成岭侧成峰,怎么看都那么完美,完美的人不是不能写,而是写者自己觉得有点麻烦,找不到茬儿调侃。 吴思是我见过的最聪明也最冷静的人,...
大V近黄昏?
“粉丝超过一百万,就是全国性报纸”,大V们“终于有自己的报纸了”,可以从微博场域溢出到社会话语场域,从网络影响现实。 但现实同时在关注正在起变化的网络。潘石屹微博质疑PM2.5,环保局领...
陈奉孝:不应遗忘的一段北大校史
林昭和她的北大同学 今年是北大建校110周年。我参加了北大100周年校庆,今年因事未能参加。在百年校庆上,我看到校方编写的校史中,出于某种政治原因,把57年和89年那两段十分重要的校史有意掩...
被误读的中日密约:也谈巴黎和会上的外交事故
巴黎和会在民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分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不管正统的党国叙事,还是作为解构者的自由派历史叙事,都能够达成一致意见:中国政府代表竭尽全力争取国家利益、维...
张鸣: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跶了
我们这一代,已经老去,该退休的,差不多都退了。这一代如果有共性的话,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该受教育的时候,缺了教育,即使有心人后来补上,也很难补好。 那个十年到来的时候,年少的,还没...
谢海涛:高华的后二十年
2014-06-02 谢海涛 壹库社作者:谢海涛来自:财新网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学科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高华 谨以此文纪念历史学家高华诞辰60周年。 高华,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生于1954年5月12日,...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21世纪的中国人,面对的是顺之者昌、逆之者困的全球化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入了关键时刻。在这个年代,决定公民和国家发展成败利钝的最重要条件是公民一举一动无不受其制约的制度...
袁伟时:大清帝国的两道催命符:倒行逆施其实是最大的错误
辛亥百年,初夏时节,独坐书房,心潮翻腾,为什么一个历时267年的大帝国那么经不起风浪?自问自答,无遮无拦,只求自己信服。录下要点,公诸同好。 (一)黄花岗:损失惨重的孤注一掷 问:百年...
袁伟时:寻找历史的脉络
(一) 华商报:辛亥革命过去一百年了,作为晚清史专家,能否从专业研究角度说说,为什么会有辛亥革命?这场剧烈的变革前也应该有“小震”吧? 袁伟时:从1895年开始,革命派一再发动所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