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当中还有像精神分析一样的烫手山芋吗?主张科学心理学的人们认为精神分析不是心理学,但咨询与心理治疗(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学者则认为精神分析也属于广义的心理学范畴。无论如何,必须承认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洞察心灵的重要手段。
起始
精神分析是出生于维也纳的犹太裔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理论。他去世之后,精神分析发展成为许多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后期精神分析。代表性理论包括客体关系理论、自身心理学等。为了与后期精神分析区别开,弗洛伊德的理论又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
古典精神分析的起源得益于弗洛伊德生活时期流行的歇斯底里症状(身体型障碍)。弗洛伊德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病因与自己也不知道的自己的心灵,也就是无意识相关。歇斯底里是一种精神障碍 (异常心理学),病人的神经系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感觉器官则会出现异常,或者随意性运动机能会出现麻痹症状。
当时大部分的医师认为歇斯底里病人只不过是在装病,但是弗洛伊德并不这样认为。无意识当中存在着过去的伤痕与矛盾、尚未解决的欲望,最终引起了病症。
弗洛伊德一开始使用催眠术,试图接近患者的无意识,但是效果不佳。随后他放弃了催眠术,转而使用自由联想法。自由联想是指不隐藏头脑中的任何想法,一一加以描述。弗洛伊德认为人类通过自由联想的方法努力地将无意识转化为意识。因此引入自由联想法的1896年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起始之年。另外,弗洛伊德在这一年开始正式使用精神分析这一名称。
支持者们
尽管遭遇了强大的反对,但科学家对于精神分析的热情是无法被浇灭的。精神科医生当中只有一部分人积极支持弗洛伊德。但是大众总体上都很喜欢弗洛伊德。因为弗洛伊德文笔出色,他曾经获得过最高级别的文学奖——歌德奖。而且他的论文不是用拉丁语撰写的,而是用谁都能够明白的日常用语(德语)撰写的。实际上很多人所知道的自我、本我和超我,并不是拉丁文词语 ego, id, superego,而是弗洛伊德在论文中使用的德语单词 ich, es, über-Ich,用英语表示就是I, it, over-I。从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意图。
但弗洛伊德不是作家,而是精神科的医生,仅仅依靠大众的拥护是不够的。这个时候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美国突然出现了弗洛伊德的友军。当时美国早期心理学者海尔将精神分析引入了美国。
海尔曾经用“疾风怒涛”一词描述青少年时期,他一直以来对于青少年时期以及这一时期的性问题十分关注。后来他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1909 年当时作为克拉克大学校长的他邀请弗洛伊德在学校成立 20周年的庆典上发表演讲。这次演讲帮助弗洛伊德在美国赢得了很多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学者的支持。
弗洛伊德在欧洲更受大众而不是专家的欢迎,而在美国则更受专家而不是大众的欢迎。这主要是因为他所使用的术语。弗洛伊德在描述理论时故意使用日常用语,但是在美国这些用语被翻译成英语时又变成了专业术语。
在美国,那些需要弗洛伊德理论的医生们认为他的用语与自己的专业性和品位不符,因此在翻译时将日常用语全部转换为专业术语。公开对于翻译提出质疑的人是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医科大学的学弟、精神分析学家贝特哈因。他在《弗洛伊德与人类的灵魂》一书当中指出错误的翻译让人们对于精神分析产生了误解和歪曲。
修正与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最开始构成无意识的基本推动力就是性。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性超出性行为的意义。因此性冲动又被称为 eros,也就是生命的推动力。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弗洛伊德又增加了一项人类的基本推动力。那就是攻击性推动力。因为他发现仅仅依靠性冲动无法解释以死亡和破坏为目的的战争行为。性冲动是生命的推动力,攻击性是死亡的推动力,即 thanatos。但是,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与攻击性冲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并没有从自己的理论出发进一步发展对于攻击性冲动的阐述。
随着精神分析的势力日渐强大,弗洛伊德开始接触更多的事例。越是如此,弗洛伊德就越能感受到仅仅对意识、无意识以及转意识进行区分的地形学模型的限制。原本无意识是指无法轻易了解的心灵,但是某些患者的无意识总是很容易就转化为意识表现出来。对此弗洛伊德在1923 年发表的《自我与本我》一书当中提出了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将人类的心灵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提出新的模型并非代表放弃原有的地形学模型,而是一种修正。
原来弗洛伊德更加关注地形学模型当中的无意识,而在结构模型当中他更关注本我。但是他逐渐认识到自我能够控制和调整无意识以及本我。精神分析的关注焦点由此开始从本我转向自我。但是弗洛伊德研究方向的转变最终是由他的女儿安娜完成的。广为人知的自我防御机制也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但最终由安娜整理并发展起来的。
批判与关注
精神分析之所以遭到很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判,是因为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现代科学的标准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创立的可证伪理论。他提出能够通过可证伪性来证明的命题才能够被称为科学,而精神分析这一概念的特征是无意识,无法进行反证。
换言之,如果无意识起作用,那么无论是支持还是强烈反对精神分析的人都可以被认为证明了精神分析是正确的。实际上我们人类的心灵也有这样的一面,与建立在理论性和合理性基础上的科学不相符合。波普尔坚决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是科学。
现代心理学者与科学家不重视精神分析,但是精神分析在哲学、文学以及艺术领域则一直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以及术语已经深刻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了日常用语。这或许就是弗洛伊德最想要的。
之前提到的贝特哈因认为精神分析是关于人类灵魂的温暖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这是真正的人类主义。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认为精神分析是最早的心理治疗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前,人们几乎没有办法帮助那些经受着精神障碍煎熬的人。而在弗洛伊德之后出现了各种心理治疗理论。这些理论或者是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和修正,或者是在批判弗洛伊德的过程中产生的。
无论是弗洛伊德在世时还是去世之后,精神分析都同时受到了很多批判和关注。恐怕今后这仍然会是一个烫手山芋。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精神分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那么任何批判与关注都是不足取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