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1902 年 1 月 8 日 – 1987 年 2 月 4 日)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也是心理学中人本主义方法(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被广泛认为是心理治疗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并因其开创性研究而荣获美国心理学会(APA) 于 1956 年 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人本主义方法是罗杰斯独特的个性和人际关系理解方法,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组织和其他团体设置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972年,他因为职业工作获得了APA颁发的杰出职业贡献心理学家奖。在由史蒂文·J·哈格布鲁姆和同事使用引用和认可等六个标准进行的研究中,罗杰斯被认为是20世纪第六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且在临床医生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根据1982年对422名美国和加拿大心理学家的调查,他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师(弗洛伊德排名第三)。

传记

罗杰斯于 1902 年 1 月 8 日出生在芝加哥郊区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出生于一个将一切享乐看做罪恶的非常保守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沃尔特·A·罗杰斯 (Walter A. Rogers) 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是一名公理会教徒。他的母亲 Julia M. Cushing 是一位家庭主妇和虔诚的浸信会教徒。卡尔是他们六个孩子中的第四个。他的父亲致力于将科学原理引入农场的工作中,受父亲的影响,从小生活在农场的罗杰斯对生命力的神奇有着深刻的感受。幼年时的这段经历让罗杰斯后来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求学时选择了农业专业。

罗杰斯很聪明,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可以很好地阅读。在 Jimpley牧师的祭坛男孩中接受严格的宗教和伦理环境教育后,他变得相当孤立、独立和纪律严明,并在实际世界中获得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欣赏。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他是Alpha Kappa Lambda兄弟会的成员,他的第一个职业选择是农业,其次是历史,然后是宗教。

20岁时,罗杰斯前往中国北京参加了一个国际基督教会议后开始怀疑他的宗教信仰。为了帮助他澄清自己的职业选择,他参加了一个名为“我为什么要进入牧师行列?”的研讨会,之后他决定改变职业。1924年,他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与海伦·艾略特结婚(她是来自奥克帕克的威斯康星同学),并入读联合神学院(纽约市)。后来,他据报道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尽管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被称为无神论者,但罗杰斯最终被描述为不可知论者。然而,在他晚年,据报道他谈到了灵性。知道罗杰斯并在他最后十年的多次合作中工作的索恩写道:“在他晚年,他对经验的开放性迫使他承认存在一种被他赋予了神秘、灵性和超越性等形容词的维度。”罗杰斯得出结论,存在一个“超越”科学心理学的领域,这是他珍视的“无法描述的、灵性的”领域。

两年后,罗杰斯离开神学院去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学习,并在1927年获得硕士学位,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完成博士学业期间,他参与了儿童研究。1930年,罗杰斯担任纽约罗切斯特儿童福利协会的主任。

1931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罗杰斯以心理学者的身份进人一家儿童中心工作,在这里,他创立了自己的治疗方法。他对主要以白鼠为实验对象的行为主义和实验心理学所在的美国心理学会感到失望,于是自己组建了美国应用心理学会,并成为最活跃的会员之一,他所关心的不是“实验老鼠”而是真真正正的人。

从1935年到1940年,他在罗切斯特大学讲课,并根据他处理问题儿童的经验写出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1939)。他在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中受到了后弗洛伊德派的心理治疗实践奥托·朗克的强烈影响,特别是在朗克的门徒、著名临床医师和社会工作教育家杰西·塔夫特的工作中。1940年,罗杰斯成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在那里写了他的第二本书《咨询与心理治疗》(1942)。在书中,罗杰斯提出,通过与理解、接受的治疗师建立关系,客户可以解决困难,并获得重构生活所需的洞察力。

1945年,罗杰斯受邀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一个辅导中心。1947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期间(1945-1957年),罗杰斯帮助建立了一个与大学相关的辅导中心,并进行了研究以确定他的方法的有效性。他的发现和理论出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1951)和《心理治疗与人格变化》(1954)一书中。他在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研究生,托马斯·戈登,成立了“父母有效培训”(P.E.T.)运动。另一位研究生,哲学博士尤金·T·根德林,发展了基于罗杰斯式倾听的“聚焦”实践。1956年,罗杰斯成为美国心理治疗师学会的首任主席。他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心理学(1957-1963年),并在此期间写了他最著名的书之一《成为一个人》(1961)。他的一位学生马歇尔·罗森伯格随后开发了“非暴力沟通”(NVC)运动。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先驱者,该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顶峰。1961年,他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罗杰斯还是20世纪50年代质疑麦卡锡主义崛起的人之一,在文章中批评社会的保守倾向。

罗杰斯继续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直到 1963 年,他成为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新成立的西方行为科学研究所(WBSI)的常驻医师。罗杰斯于 1968 年离开 WBSI 以帮助建立个人研究中心。他后来的著作包括卡尔·罗杰斯论个人权力(1977) 和80 年代学习自由(1983)。在他的余生中,他一直是拉霍亚的居民,接受治疗、发表演讲和写作。

罗杰斯的最后几年致力于将他的理论应用于政治压迫和国家社会冲突的情况,并为此周游世界。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他汇集了有影响力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在南非,黑人和白人;在巴西,人们从独裁走向民主;在美国,健康领域的消费者和提供者。他在 85 岁高龄时的最后一次旅行是前往苏联,在那里他讲学并推动了强化交流和创造力的体验式工作坊。他对有多少俄罗斯人知道他的工作感到惊讶。

1974 年至 1984 年间,罗杰斯、他的女儿娜塔莉·罗杰斯和心理学家玛丽亚·鲍恩、莫琳·奥哈拉和约翰·伍德在美国、欧洲、巴西和日本召开了一系列驻留项目,即以人为本的方法研讨会,它侧重于跨文化交流、个人成长、自我赋权和为社会变革而学习。

1987 年,罗杰斯摔倒导致骨盆骨折:他有生命警觉并能够联系护理人员。他的手术很成功,但第二天晚上他的胰腺就衰竭了,几天后他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了。

罗杰斯最著名的台词之一是:“死亡是最终的,接受它是最难接受的事情。所爱的人不会回来,没有什么能改变这一点。没有什么能与他们相比。生命是宝贵的和脆弱的,所以要明智地选择如何度过它,因为一旦死亡到来,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理论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它直接基于康姆斯和斯尼格(1949)的“现象领域”人格理论。罗杰斯对其理论的阐述是广泛的。他写了16本书和更多的期刊文章。普罗查斯卡和诺克罗斯(2003)指出罗杰斯“始终主张对心理治疗进行经验性评估。他和他的追随者已经展示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治疗方法,并且科学的治疗评估方法并不一定与之不兼容。”

十九个命题

罗杰斯的理论基于 19 个命题:

以上是罗杰斯自我理论的基本假设:

  1. 所有个体(有机体)存在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现象领域)中,他们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2. 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知来反应这个领域,这个感知领域对于个体来说就是“现实”。
  3. 个体以整体的方式对这个现象领域做出反应。
  4. 一部分感知领域逐渐被区分为“自我”。
  5. 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特别是通过与他人的评价互动,形成了自我结构——一种有机的、流动但一致的感知特征和关系的概念模式,以及对这些概念附加的价值。
  6. 个体有一个基本的倾向和努力——实现、维持和增强经验有机体。
  7. 理解行为的最佳视角是从个体的内部参考框架出发。
  8. 行为基本上是有机体为满足自己在感知领域中的需求而进行的目标导向的尝试。
  9. 情感伴随并且通常促进这种目标导向的行为,情感的种类与行为对于维持和增强有机体的意义有关。
  10. 附在经验中的价值,以及作为自我结构一部分的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个体直接经验到的,而在某些情况下是由他人引入或接管的,但是被感知为扭曲的方式,就好像它们已经直接经验过一样。
  11. 个体经历的经验要么被符号化、感知并组织到与自我有关的某种关系中,要么因为与自我结构没有感知关系而被忽略,要么符号化被否认或扭曲,因为经验与自我结构不一致。
  12. 有机体采用的大多数行为方式都是与自我概念一致的。
  13. 在某些情况下,行为可能是由于有机的经验和需求而产生的,但这些经验没有被符号化。这种行为可能与自我结构不一致,但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不“拥有”这种行为。
  14. 心理适应存在于自我概念为有机体的所有感官和内脏经验提供了一致的符号化关系的情况下。
  15. 心理不适应存在于有机体否认感知到的重要感官和内脏经验的意识,这些经验因此没有被符号化和组织到自我结构的整体中。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基本的或潜在的心理紧张。
  16. 任何与自我结构的组织不一致的经验都可能被感知为威胁,而这些感知越多,自我结构就越僵硬地组织起来以维持自身。
  17. 在某些条件下,主要涉及自我结构不存在威胁的完全缺失的情况下,与之不一致的经验可能会被感知和检查,并且自我结构会修订以同化和包容这些经验。
  18. 当个体感知并接受他所有的感官和内脏经验,并将其整合为一个一致的系统时,他必然更了解他人,并更接受他人作为独立的个体。
  19. 当个体将更多的有机经验感知并接受到自我结构中时,他会发现自己正在用一种持续的有机价值过程来替换他现在的价值系统,后者基本上是基于被扭曲符号化的内涵。

与第17点相关,罗杰斯以实践“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著称,这被定义为接受一个人“不带有对……[一个人]基本价值的负面评价”。

人格发展

关于发展,罗杰斯描述的是原则而不是阶段。主要问题是自我概念的发展,从未分化的自我到完全分化的自我的进展。

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中,他视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为关键。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有机会完全实现自我。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只有在满足别人为他们设定的条件(罗杰斯所描述的价值条件)时才感到有价值。

功能齐全的人

第14命题中所提到的最佳发展结果是一种过程,而不是静态状态。罗杰斯称之为“美好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有机体不断地努力实现其潜力。他列举了一个完全实现的人的特征(罗杰斯,1961年):

  1. 日益增加的开放性:他们远离防御,不需要使用潜意识的策略来防止令人困扰的刺激进入意识。
  2. 越来越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他们充分地生活在每一个当下,不扭曲当下以适应个性或自我概念,而是允许个性和自我概念从经验中散发出来。这导致了兴奋、大胆、适应性、宽容、自发和缺乏僵化,表明了信任的基础。
  3. 不断增加的有机信任:他们信任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选择适合每个时刻的行为。他们不依赖现有的规则和社会规范,相信自己的开放性经验将会让他们能够信任自己的是非观。
  4. 自由选择:他们不受束缚的限制,能够更流畅地做出更广泛的选择。他们相信自己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方面扮演了一个角色,因此感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 创造力:他们更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在适应环境的方式上也更具有创造性,而不感到需要符合。
  6. 可靠和建设性:他们能够被信任以积极地行事。敞开自己所有需求的个体将能够在它们之间保持平衡。即使是具有攻击性的需求,在一致的个体中也将与内在的善良相匹配和平衡。
  7. 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罗杰斯将完全实现的人的生活描述为丰富、充实和充满兴奋,并暗示他们更强烈地体验到喜悦和痛苦、爱和心碎、恐惧和勇气。

不协调

罗杰斯认为,“真实自我”是一个人在实现倾向、遵循有机体价值和需求,并受到他人和自我正面关注的方面。另一方面,当社会与实现倾向不协调,人们被迫生活在与有机体评估不符的价值条件下,只接受有条件的正面关注和自我关注时,罗杰斯说人们会发展出一种“理想自我”。通过理想,他暗示了一些不真实的东西,一些总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人们无法满足的标准。这种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我是”与“我应该”之间的差距,罗杰斯称之为不协调。

精神病理学

罗杰斯在他的理论中描述了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的概念。在第6命题中,他提到了实现倾向。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对正面关注的需求。在一个完全一致的人中,实现他们的潜力不是以经历正面关注为代价的。他们能够过着真正的和真实的生活。而不一致的个体,在追求正面关注的过程中,过着虚假的生活,无法实现自己的潜力。周围人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不得不放弃真正的、真实的生活,以取悦他人。他们过着不真实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真实本质。

罗杰斯建议,不一致的个体总是处于防御状态,无法对所有的经验都持开放态度,他们的功能并不理想,甚至可能出现故障。他们努力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自我概念。由于他们的生活不真实,这很困难,他们处于不断威胁之下。他们会采用防御机制来达到这一目的。他描述了两种机制:扭曲和否认。当个体感到威胁到了他们的自我概念时,扭曲就会发生。他们会扭曲感知,直到它符合他们的自我概念。这种防御行为降低了威胁的意识,但并没有降低威胁本身。因此,随着威胁的增加,保护自我概念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个体在自我结构上变得更加防御和僵化。如果不一致性过于严重,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个体进入通常被描述为神经质的状态。他们的功能变得不稳定,心理上变得脆弱。如果情况恶化,防御可能会完全停止,个体意识到他们处境的不一致性。他们的人格变得混乱和奇怪;与早期否认的自我方面有关的非理性行为可能会不受控制地爆发出来。

反响

以人为本的治疗

罗杰斯最初将他的理论发展为治疗系统的基础。他最初称其为“非指导性治疗”,但后来将“非指导性”一词替换为“以客户为中心”,后来又改为“以人为中心”。在1951年出版《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之前,罗杰斯认为他所描述的原则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因此,他开始使用“以人为中心的方法”来描述他的整体理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将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应用于治疗的方式。其他应用包括人格理论、人际关系、教育、护理、跨文化关系和其他“帮助”职业和情境。1946年,罗杰斯与约翰·沃伦(行为模型“人际差距”的创造者)合著了《与退役军人咨询》一书,记录了将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应用于治疗从二战归来的军人的情况。

1941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艾利亚斯·波特(Elias Porter)发表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有效性的第一份实证证据,他使用了罗杰斯与他的客户之间治疗会话的记录。波特使用罗杰斯的记录来设计一个衡量治疗师采用直接或非直接方式的系统。证明了治疗师的态度和取向对客户所做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在教育领域有着类似于治疗的广泛研究传统,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今仍在进行中(Cornelius-White,2007)。罗杰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中描述了教育方法,并在1969年专门撰写了一本名为《自由学习》的书,探讨了这个主题。《自由学习》经过两次修订,新的“学习者中心模型”在许多方面与这种经典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方法相似。在罗杰斯去世之前,他和哈罗德·里昂(Harold Lyon)开始写一本名为《成为有效的教师——以人为中心的教学、心理学、哲学和与卡尔·R·罗杰斯和哈罗德·里昂的对话》的书,里昂和Reinhard Tausch完成并在2013年出版。它包含罗杰斯关于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的最后未发表的写作。罗杰斯有以下五个关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的假设:

  • “一个人不能直接教另一个人;一个人只能促进另一个人的学习”(Rogers,1951)。这是他的人格理论的结果,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他们是中心。每个人基于感知和经验做出反应和回应。信念是学生所做的比教师所做的更重要。重点是放在学生身上(Rogers,1951)。因此,学习者的背景和经验对于如何以及学到什么内容非常重要。每个学生将根据他们带到课堂中的内容不同地处理所学的内容。
  • “只有那些被认为与维护或增强自我结构有关的事物,才能显著地使一个人学习”(Rogers,1951)。因此,与学生相关性很重要。学生的经验成为课程的核心。
  • “经验,如果被吸收,将涉及自我组织的变化,往往会通过符号的否认或扭曲而受到抵制”(Rogers,1951)。如果课程的内容或呈现与预设信息不一致,学生将学习,如果他们对不同的概念持开放态度。对不同于自己的概念持开放态度对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温和地鼓励开放思维有助于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此外,新信息与现有经验有关,这也很重要。
  • “当受到威胁时,自我结构和组织似乎变得更加僵化,而当完全摆脱威胁时,边界放松”(Rogers,1951)。如果学生认为概念被强加给他们,他们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和恐惧。课堂中的威胁感会形成障碍。因此,在课堂中建立开放、友好的环境并建立信任至关重要。应该消除因不同意某个概念而受到惩罚的恐惧。支持性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减轻恐惧,并鼓励学生有勇气探索与他们带到课堂的概念和信仰不同的概念和信仰。此外,新信息可能会威胁到学生对自我的概念;因此,学生感到越不易受到伤害,他们越可能能够敞开心扉参与学习过程。
  • “最有效地促进显著学习的教育情境是将学习者的自我威胁降至最低并促进对领域的差异化感知”(Rogers,1951)。教师应该开放学生的学习,努力将学生与学科联系起来。与学生进行频繁的互动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接受自己是指导而不是专家,这对于以学生为中心、非威胁性和非强制性的学习至关重要。

以人为本的对话政治

一些学者认为,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方法中隐含着一种政治思想。罗杰斯本人也在生命的尽头接受了这种观点。罗杰斯的个人中心政治的核心原则是,公共生活不必由对立的敌对方展开无休止的胜者通吃的战斗,而应该是各方之间的持续对话。这种对话的特点是各方之间的尊重、每个人真诚的表达,以及最终所有各方之间的共情理解。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双方将会找到共同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罗杰斯的最后十年,他促进或参与了各种对话活动,包括政治家、活动家和其他社会领袖,通常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他还支持了几项非传统的美国政治倡议,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的“12小时政治党”和一个“变革性”的政治组织——新世界联盟。到了21世纪,对于通过对话方式进行政治参与和变革的兴趣变得普遍,特别是在学术界和活动家中。主张以罗杰斯的个人中心方法为对话展开政治的理论家对于这个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