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古辨伪的工作离我们普通读者很远,但只要看看他们的工作成果,未免要发头晕。以下部分参考了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分类别提到一些或确证为伪书,或尚存争议的书籍。
一、古书中提及的古老典籍,后人依名伪造
《古三坟》:所谓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左传》等寥寥几部古书中提及,其书曾否存在,渺无可考。
到了隋代,刘炫突然献出三坟之一的《连山易》,结果被人告发获了罪。宋代又有个毛渐自称发现了上古遗书《古三坟》。还煞有介事的在后序中瞎扯,假托一个隐士自叙:“余自天复中隐于青城之西,因风雨石裂,中有石匣,得古文三篇,皮断简脱,皆篆字,乃上古三皇之书业。”
同一类的伪书还有《楚梼杌》、《晋乘》、《申培诗说》等。
二、无中生有的伪书
《心史》:陈宗之《承天寺藏书井碑阴记》说此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发现于承天寺枯井中铁盒里,是宋末遗臣郑思肖遗著。而此时距郑思肖死已有三百多年。此书粗疏鄙陋,清人阎若璩说《心史》是姚士粦作的伪书,或者可信。
三、不是真书仍有价值
《今本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出土于汲郡(今河南卫辉)一座战国墓。记述夏代至战国史事,实为战国时魏国史书。流传至宋代亡佚。后代学者从宋以前古籍中辑录出断语残篇,为《古本竹书纪年》。
明代中期出现了两卷本号称原本的《竹书纪年》,即《今本竹书纪年》。此书决不是原书,但也不是全然出于伪造,可能参考过多个版本,甚至包括原本,经历过增删。
四、伪书中有一些篇章可能为真
《孔丛子》:旧题孔鲋撰。内容主要记叙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即孔鲋)等人的言行。一般认为是晋人伪作,但其中《小尔雅》一篇,能追溯到《汉书 艺文志》的记录,与《尔雅》也确有紧密关系。
五、真伪参半且影响深远
《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出现于西汉,西汉初发现于孔子旧居壁孔之中,“古文”是指的是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等字体。当时距先秦并不久远,发现先秦时代典籍有一定可能性。但《尚书》从先秦到西汉一直流传不断,用汉隶书写传世的本子就被称为《今文尚书》
西晋永嘉之乱,损失了大批文籍,今、古文《尚书》均散佚,石经(刻有经典的石头)也遭破坏,梅赜向东晋司马氏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其中包括《今文尚书》的篇章,并多出二十五篇。
后世学者对此《古文尚书》多存怀疑,多出来的篇章确认为伪作。但认为其中包含的《今文尚书》多引用其它典籍中的相关内容,是先秦文献的残留。
且不论此书真假,可它成为主流,受到统治者提倡,一代代经师解说,万千士人攻读,悠悠忽忽近千年,对人的观念、王朝历史已然造成影响。做学问已然绕不开此伪书了。
六、真书但窜入后人的增补伪作
《史记》:有些篇章记载了元帝、成帝时史事,是司马迁决不能见到的,为后人增补;有些篇章在流传中散佚,如今本中的《武帝本纪》不是司马迁手笔,是后人截取《封禅书》拼凑伪作,所以全篇都是武帝求仙问药,乌烟瘴气。
同一类的还有《韩非子》之《初见秦篇》,《论语》、《左传》中的一些篇目。
七、后人搜集前人遗著误收伪作
《郑成功传》: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杭州群学社出版《黄梨洲遗著》,收黄宗羲著作10种,其中有《郑成功传》,称清兵为“大兵”,指郑氏为“畔逆”,与梨洲思想根本不相容。可能是后人据沈云所著《台湾郑氏始末》伪作。
八、伪托为古人所著
《山海经》:作者决非夏朝人伯益,其可能非出自一人之手,创作历史较长,可能自战国延续至汉代渐而成书。同一类的还有《黄帝内经素问》、《管子》、《商君书》等。
九、曾被疑为伪书后被考古证据正名的古书
《晏子春秋》:记载春秋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书籍。有史料价值。古代很多学人,乃至近代名人梁启超等认为是汉代人造的伪书。
但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群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就有《晏子春秋》。据其中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历谱可大致推断各墓下葬年代,很多竹简中用字也不避汉代皇帝的讳,应当写于更早的时代,流传已久。而自汉初上溯至战国时代不过几十年,证明这些古书不是后人伪造。
同一类的还有《尉缭子》、《孙膑兵法》、《六韬》、《孔子家语》等。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