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史景迁对谈余英时:世纪交替中的中国知识人
左:1999年「东西史学大师跨世纪对谈」,余英时(左)与史景迁(右),照片来源:联合报; 右:史景迁,照片来源:网络图片。编按:2021年12月26日,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史学者、耶鲁大学荣誉教授...
孙中山,三个旧历新年
或许,《伦敦蒙难记》就像一星火种,正在黑夜中四散漂流。只要逢到一丁点适合的温度和燃料,就会酿成熊熊大火,从而改变中国,震动世界。 宫崎滔天是传统的武士,一度为日本外务省工作,负责调...
蔡锷,艰难的抉择
民国四年(1915),可能是袁世凯一辈子最舒心的年份。其最大的敌人国民党已经分裂,坚持武装斗争的孙中山虽然重建革命党,但显然势力不达国内。 而行政方面,地方统治逐渐军政分离,一些素来跋...
华生:陈独秀的希望与绝望
在中国现代史上,陈独秀应该是一个石破天惊领袖一代的人物。他那炯炯发光,烛照幽微的眸子不仅看穿了几千年专制社会的弊端,而且洞察了在他那一时代活动着的魑魅魍魉嘴脸;他那渊博精深的学识,...
李宗陶:阎锡山 能成大事业,难得大机缘
阎锡山的炮兵司令周玳在解放后回忆:'我们跟随阎锡山较久的人,都摸透了他的脾气。他是'钱鬼子'出身,算盘打得最精,总要把敌我双方的力量,放在戥子上称了又称,只有在自己的力量大大超过敌人...
傅国涌:有人想称帝,社会怎么反应?
常识需要不断的重复,因为人类是健忘的。 1. 相距三十年,陈寅恪读了吴其昌的《梁启超传》,追想往事,当年他26岁,正担任经界局局长蔡锷将军的秘书,亲历过洪宪称帝一幕,'其时颂美袁氏功德者...
无以善后:段祺瑞与孙文的嫌隙
段祺瑞的“善后会议”,遭到孙中山“国民会议”的抵制。同盟各方未及聚首,即产生了裂痕 国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之后,段祺瑞与孙中山,一个成了令人唾弃的“反动军阀”,一个成了高居庙堂的“...
袁伟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历史逆流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自由制度的建立,思想、文化进入变革和发展的新阶段,民间掀起办报办刊热潮。 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异军突起,高举人权与科学(1919年后改为民主与科学)...
袁伟时: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民初宪政
在清末最后十年的新政中,袁世凯是五大改革(教育改革,司法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最杰出的推动者和支柱之一。就实绩而言,他所领导的直隶在各省区中无出其右。辛亥革命打破...
袁伟时: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文化更新活动。她滥觞于19世纪30年代,直至今天仍在持续。思想、文化、学术没有国界,高瞻远瞩的爱国者,必然冲破一切阻力,站在文明发展的最前列,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