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来自古希腊语 ἐπιστήμη (epistḗmē) ‘ 知识“或知识理论,是哲学中与知识有关的分支。认识论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主要子领域。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性质、起源和范围、认识论的正当性、信仰的合理性以及各种相关问题。 认识论的争论通常集中在四个核心领域:
- 对知识的本质和信仰构成知识所需的条件(如真理和正当性)的哲学分析
- 知识和合理信念的潜在来源,例如感知、推理、记忆和证词
- 知识体系或合理信念的结构,包括所有合理的信念是否必须来自合理的基本信念,或者正当性是否只需要一组连贯的信念
- 哲学怀疑主义,质疑知识的可能性,以及相关问题,例如怀疑主义是否对我们普通的知识主张构成威胁,以及是否有可能反驳怀疑论点
在这些辩论和其他辩论中,认识论旨在回答诸如“我们知道什么?”,“说我们知道某事意味着什么?”,“是什么使合理的信念合理?”和“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知道?”等问题。
背景
词源
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源自古希腊语epistēmē,意思是“知识”,后缀-logia,意思是“逻辑话语”(源自希腊语logos,意思是“话语”)。这个词在英语中的出现早于德语术语Wissenschaftslehre(“科学理论”),该术语由哲学家约翰·费希特和伯纳德·博尔扎诺在18世纪后期引入。“认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1847年,在纽约《折衷》杂志(Eclectic)的一篇评论中。它最初被用作Wissenschaftslehre一词的翻译,因为它出现在德国作家让·保罗Jean Paul的哲学小说中:
费希特的主要作品之一的标题是“Wissenschaftslehre”,在类比之后……我们将其称为认识论。
“认识论”一词于1854年由苏格兰哲学家詹姆斯·弗雷德里克·费里尔(James Frederick Ferrier)恰当地引入英语哲学文献中,他在《形而上学研究所》中使用它:
科学的这一部分被恰当地称为认识论——认识的学说或理论,就像本体论是存在的科学一样……它回答了一般问题,“什么是知道和已知?——或者更简短地说,“什么是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法语术语épistémologie的含义与英语术语“认识论”不同且狭隘得多,法国哲学家仅指科学哲学。例如,埃米尔·迈尔森(Émile Meyerson)在1908年写的《身份与现实》(Identity and Reality)一书的开头说,“正在成为潮流”这个词等同于“科学哲学”。
认识论历史
认识论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早于该术语引入哲学词汇。例如,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关于人类理解的论文》(Essay About Human Understanding,1689)中将他的努力描述为“对人类知识的原始性、确定性和范围,以及信仰、观点和同意的基础和程度”的探究。
几乎每一位主要的历史哲学家都考虑过关于我们知道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知道的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柏拉图区分了对我们所知道的事物的探究和对存在事物的探究,特别是在理想国、泰阿泰德和美诺中。许多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也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在随后的希腊化时期,哲学流派开始出现,它们更加关注认识论问题,通常以哲学怀疑主义的形式出现。 例如,皮洛和塞克斯图斯·埃经验库斯Sextus Empiricus的皮洛尼亚怀疑论认为,通过对所有非显而易见的事情应用epoché(暂停判断)可以实现eudaimonia(繁荣,幸福或“美好生活”)。皮洛尼亚主义特别关注破坏斯多葛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的认识论教条。希腊化怀疑主义的另一个主要流派是学术怀疑主义,最著名的是卡内亚德斯Carneades和阿尔塞西劳斯Arcesilaus,他们在柏拉图学院中占主导地位近两个世纪。
在古印度,古印度哲学的Ajñana学派提倡怀疑主义。Ajñana是一个沙门Śramaṇa运动,也是早期佛教,耆那教和阿吉维Ājīvika学派的主要竞争对手。他们认为,不可能获得形而上学性质的知识或确定哲学命题的真理价值;即使知识是可能的,它对最终的救赎也是无用和不利的。他们专门从事反驳,而不宣传自己的任何积极教义。
在古代哲学时代之后,现代哲学时代之前,许多中世纪哲学家也详细地讨论了认识论问题。中世纪对认识论的贡献最著名的是托马斯·阿奎那、约翰·邓斯·司各脱和奥卡姆的威廉。
在伊斯兰黄金时代,伊斯兰认识论中最杰出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逻辑学家和神秘主义者之一是加扎利(安萨里,Al-Ghazali)。在他的一生中,他写了70多本关于科学、伊斯兰推理和苏菲主义的书。加扎利出版了他的著作《哲学家的不连贯性》,该书被视为伊斯兰认识论的决定性时刻。他塑造了一个信念,即所有的场合和联系都不是物质结合的结果,而是上帝现在和迅速的旨意。
在近代早期,认识论在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哲学史学家传统上将其分为经验主义者(包括弗朗西斯·培根,约翰·洛克,大卫·休谟和乔治·伯克利)和理性主义者(包括勒内·笛卡尔,巴鲁克·斯宾诺莎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之间的争论。他们之间的争论经常被框定为这样一个问题:知识是否主要来自感官经验(经验主义),或者我们的知识的很大一部分是否完全来自我们的理性能力(理性主义)。根据一些学者的说法,这一争论在18世纪后期由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解决,他的先验唯心主义为“虽然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但绝不意味着所有[知识]都源于经验”的观点提供了空间。
认识论的核心概念
知识
几乎所有认识论的争论都在某种程度上与知识有关。最一般地说,“知识”是对某人或某事的熟悉、意识或理解,其中可能包括事实(命题知识)、技能(程序知识)或对象(相识知识)。哲学家倾向于在“知道”某事的三种不同意义之间做出重要区分:“知道”(知道命题的真理),“知道如何”(理解如何执行某些行为)和“通过熟人知道”(直接感知一个物体,熟悉它,或以其他方式接触它)。认识论主要关注这些知识形式中的第一种形式,即命题知识。“知道”的三种意义都可以在我们平时对这个词的使用中看到。在数学中,你可以知道2 + 2 = 4,但也知道如何将两个数字相加,并且知道一个人(例如,认识其他人,或了解自己),地点(例如,一个人的家乡),事物(例如,汽车)或活动(例如,加法)。虽然这些区别在英语中并不明确,但在其他语言中明确地进行了区分,包括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德语和荷兰语(尽管据说一些与英语密切相关的语言保留了这些动词,例如苏格兰语)。这些语言问题的理论解释和意义仍然存在争议。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他的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和后来的著作《哲学问题》中,对“通过描述获得的知识”和“通过熟人获得的知识”之间的区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同样被认为在《心灵的概念》中引起了人们对知道和知道之间的区别的更多关注。在《个人知识》一书中,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论证了知识方式和知识的认识论相关性;他以骑自行车所涉及的平衡行为为例,提出保持平衡状态所涉及的物理学理论知识不能取代如何骑行的实践知识,重要的是要了解两者是如何建立和扎根的。这一立场基本上是赖尔的立场,他认为不承认“知道那个”和“知道如何”之间的区别会导致无限的倒退。
先验和后验知识
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先验地(独立于经验)可以知道的东西和后验的(通过经验)可以知道的东西。这些术语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Organon的分析方法,大致定义如下:
- 先验知识是独立于经验而已知的知识(也就是说,它是非经验的,或者在经验之前到达的,通常是通过理性)。从今以后,它将通过任何独立于经验的东西获得。
- 后验知识是通过经验(即经验的,或通过经验获得的)知道的知识。
强调先验知识重要性的观点通常被归类为理性主义。强调后验知识重要性的观点通常被归类为经验主义。
信仰
认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信仰。信念是一个人对他们认为是真实的任何事情所持的态度。例如,相信雪是白色的,就等于接受“雪是白的”命题的真理。信念可以是可变的(例如,一个人积极思考“雪是白色的”),也可以是性格的(例如,如果被问及雪的颜色,会断言“雪是白色的”)。虽然对信仰的本质没有普遍的共识,但大多数当代哲学家都认为,表达信仰B的倾向有资格持有信仰B。 当代哲学家试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描述信仰,包括作为世界可能的方式的代表(杰里·福多),作为表现得好像某些事情是真的的倾向(罗德里克·奇泽姆),作为理解某人行为的解释方案(丹尼尔·丹尼特和唐纳德·戴维森),或者作为填充特定功能的精神状态(希拉里·普特南)。)有些人还试图对我们的信仰概念进行重大修正,包括关于信仰的消除主义者,他们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与我们的民间心理信仰概念相对应的现象(保罗·丘奇兰)和形式认识论者。 他们的目标是用更宽容、概率的可信度概念(“有一整套信仰程度,而不是信仰与非信仰之间的简单二分法”)取代我们的二价信仰概念(“要么我有信仰,要么我没有信仰”)。
虽然信仰在围绕知识和正当性的认识论辩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本身也有许多其他哲学辩论。值得注意的辩论包括:“当面对各种证据时,修改一个人的信仰的理性方法是什么?“我们的信仰内容是否完全由我们的精神状态决定,或者相关事实是否与我们的信仰有任何关系(例如,如果我相信我拿着一杯水,水是H2O的非精神事实是该信念内容的一部分)?“我们的信念是细粒度的还是粗粒度的?”以及“一种信仰是否有可能用语言表达,或者是否存在非语言信仰?
真相
真理是符合事实或现实的属性或状态。 在大多数观点中,真理是语言或思想与一个独立于思想的世界的对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真理对应论。在那些认为可以分析知识的必要条件的哲学家中,几乎所有人都接受真理就是这样的条件。对于一个知道者必须在多大程度上知道为什么某事是真的才能知道,人们的共识要少得多。在这种观点下,已知的东西意味着它是真实的。然而,这不应该与更有争议的观点相混淆,即一个人必须知道他知道才能知道(KK原则)。
认识论者对信仰是否是唯一的真理承载者存在分歧。对于可以承担真实属性的事物的其他常见建议包括命题、句子、思想、话语和判断。柏拉图在他的《高尔吉亚篇》中认为,信仰是最常被援引的真理承载者。
许多关于真理的辩论都处于认识论和逻辑的十字路口。当代关于真理的一些辩论包括:我们如何定义真理?甚至有可能给出一个信息丰富的真理定义吗?什么东西是真理的承载者,因此能够成为真或假?真假是二价的,还是有其他真值?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识别它并将其与虚假区分开来?真理在构成知识中扮演什么角色?真理是绝对的,还是仅仅相对于一个人的观点?
理由
正如“正当性”一词在认识论中使用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有充分的理由持有它,那么信仰就是正当的。粗略地说,正当性是某人持有合理可接受的信念的原因,假设这是持有该信念的充分理由。辩解的来源可能包括知觉经验(感官的证据)、理性和权威证词等。然而,重要的是,一个信念是合理的并不能保证这个信念是真实的,因为一个人可以基于非常令人信服的证据形成信念,但这些证据仍然是欺骗性的。
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
关于称义本质的核心辩论是认识论外部主义者和认识论内部主义者之间的辩论。虽然认识论外部主义最初是在试图克服盖蒂尔问题时出现的,但它在那个时代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构思认识论正当性的另一种方式。认识论外部主义的最初发展通常归因于阿尔文·戈德曼(Alvin Goldman),尽管此后许多其他哲学家都在研究这个话题。
外部主义者认为,被视为“外部”的因素,即在获得知识的人的心理状态之外的因素,可以成为正当的条件。例如,对盖蒂尔问题的外部主义者的回应是说,要使一个合理的真实信仰算作知识,信仰与外部世界的状态之间必须存在联系或依赖关系。通常,这被理解为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只要它在头脑的“外部”,就算作一种外在的、产生知识的条件。另一方面,内在主义者断言,所有产生知识的条件都在获得知识的人的心理状态之内。
虽然他本人不熟悉内部主义/外部主义的辩论,但许多人指出勒内·笛卡尔是内部主义通往正义之路的早期例子。他写道,因为我们感知外部世界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我们的感官,而且,由于感官不是绝对可靠的,我们不应该认为我们的知识概念是绝对可靠的。他主张,找到任何可以被描述为“毫无疑问的真实”的东西的唯一方法是“清楚而清晰地”看待事物。他认为,如果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善良存在创造了世界,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人被造具有知识的能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的认知能力是完美的。上帝给了人类知识的能力,但不是无所不知的能力。笛卡尔说,人必须通过方法论的怀疑,正确而谨慎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
格言“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也通常与笛卡尔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在他自己的方法论怀疑中——怀疑他以前知道的一切,以便他可以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无法在逻辑上怀疑的第一件事是他自己的存在:“我不存在”在术语上是矛盾的。说一个人不存在的行为假设首先必须有人发表声明。笛卡尔可以怀疑自己的感官、身体和周围的世界,但他不能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他能够怀疑,而且必须存在才能表现出这种怀疑。就算是某个“邪恶的天才”在欺骗他,他也必须存在才能被欺骗。这个确定的点为他提供了他所谓的阿基米德点,以进一步发展他的知识基础。简单地说,笛卡尔的认识论证明取决于他对自己存在的不容置疑的信念和他对上帝的清晰而独特的认识。
定义知识
认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知识的本质是什么或如何定义它。有时,“知识理论”和“知识分析”这两个词专门用于这种形式的探究。]术语“知识”在自然语言中有多种含义。它可以指对事实的认识,比如知道火星是一颗行星,拥有技能,比如知道如何游泳,或者经验上的熟人,比如认识丹尼尔·克雷格个人。事实知识,也称为命题知识或描述性知识,在认识论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在语言层面上,它与其他形式的知识不同,因为它可以通过那个子句来表达,即使用像“他们知道……”这样的表述。其次是已知的命题。
事实知识的一些特征被广泛接受:它是一种认知成功的形式,与现实建立认识联系。然而,即使它已被深入研究,关于它的确切性质仍然存在各种分歧。造成这些分歧的因素不同。一些理论家试图通过描述其最值得注意和易于识别的特征来提供一个实际有用的定义。其他人则从事知识分析,旨在提供一个理论上精确的定义,确定所有知识实例的基本特征集,并且只针对它们。方法论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分歧。在这方面,一些认识论者使用抽象和一般的直觉来得出他们的定义。另一种方法是从具体的个别知识案例开始,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研究“知识”一词的常用方式来关注语言证据。不同的知识标准是分歧的进一步来源。一些理论家通过要求绝对确定性或无误性是必要的,从而将这些标准设定得非常高。在这种观点下,知识是非常罕见的东西。更符合普通语言的理论家通常要求较低的标准,并将知识视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
作为正当的真实信仰
自古希腊哲学以来讨论的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定义,将知识描述为与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1)一种信念(2)是真实的和(3)是正确的。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前两个特征是正确的,即知识是一种肯定真实命题的心理状态。然而,关于第三个特征:正当性,存在很多争议。这个特征通常是为了将知识与基于迷信、幸运猜测或错误推理的真实信仰区分开来。这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知识并不等同于对某事是正确的。传统上,正当化被理解为拥有证据:如果信徒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信仰就是正当的。这样的证据可能是一种感知体验、记忆或第二种信念。
盖蒂尔问题和替代定义
20世纪下半叶,对知识的合理真实信念的描述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当时埃德蒙·盖蒂尔(Edmund Gettier)提出了各种反例。在一个著名的所谓盖蒂尔案例中,一个人在乡间小路上开车。这条路上有许多谷仓外墙,只有一个真正的谷仓。但是无法从道路上区分它们。然后,这个人在唯一真正的谷仓前偶然地停下来,并相信这是一个谷仓。这个思想实验背后的想法是,即使这种信念既合理又真实,但这不是知识。原因是这只是一个幸运的意外,因为这个人无法分辨出区别:如果他们停在另一个地点,他们会形成完全相同的合理信念,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信念将是错误的。
按照类似的思路提出了各种其他例子。它们中的大多数涉及一个合理的真实信仰,显然不能等同于知识,因为信仰的正当性在某种意义上与其真理无关。这些反例引起了非常不同的反应。一些理论家认为,一个人只需要修改一个人的辩护概念就可以避免它们。但更常见的方法是搜索额外的标准。根据这种观点,所有知识的案例都涉及正当的真实信仰,但一些正当的真实信仰并不等于知识,因为它们缺乏这一附加特征。对于这第四个标准,有各种各样的建议。一些认识论者要求在辩护中不涉及错误的信仰,或者不存在信仰的失败者。另一种方法是要求信念跟踪真理,即如果信仰是假的,人就不会有信仰。有些人甚至要求称义必须是绝对正确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证明信仰的真实性。
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是肯定知识的合理真实信念的描述存在严重缺陷,并寻求对知识的完全重新概念化。这些重新概念化通常根本不需要理由。其中一种方法是要求真正的信念是由可靠的过程产生的。归化认识论者通常认为,所相信的事实必须引起信仰。美德理论家也对信仰是如何产生的感兴趣。对他们来说,信仰必须是认知美德的体现。
价值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知识比单纯的真实信仰更有价值。如果是这样,解释是什么?认识论中价值问题的表述首先出现在柏拉图的《梅诺》中。苏格拉底向梅诺指出,一个知道通往拉里萨的道路的人可以正确地带领其他人到达那里。但是,一个对如何到达那里有真正信念的人也可以,即使他没有去过那里,也不了解拉里萨。苏格拉底说,知识和真实观点似乎都可以指导行动。然后,梅诺想知道为什么知识比真正的信仰更有价值,为什么知识和真正的信仰是不同的。苏格拉底回应说,知识比单纯的真实信仰更有价值,因为它是有约束力的或有正当理由的。辩护,或找出真实信仰的原因,锁定了真正的信仰。
问题在于确定是什么(如果有的话)使知识比单纯的真实信仰更有价值,或者是什么使知识比其组成部分的最小组合更有价值,例如正当性、安全性、敏感性、统计可能性和反盖蒂尔条件,基于对知识的特定分析,将知识视为分为组成部分(知识至上的认识论理论将知识作为基础,是显著的例外)。随着1980年代美德认识论的兴起,价值问题在二十一世纪关于认识论的哲学文献中重新出现,部分原因是与伦理学中价值概念的明显联系。
美德认识论
在当代哲学中,包括欧内斯特·索萨(Ernest Sosa)、约翰·格列柯(John Greco)、乔纳森·克万维格(Jonathan Kvanvig)、琳达·扎格泽布斯基(Linda Zagzebski)和邓肯·普里查德(Duncan Pritchard)在内的认识论学家都为美德认识论辩护,认为美德认识论是价值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认识论也应该评估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属性”(即智力美德),而不仅仅是命题和命题心理态度的属性
价值问题已被Linda Zagzebski,Wayne Riggs和Richard Swinburne等人作为反对认识论可靠性的论据提出。Zagzebski将知识的价值比作浓缩咖啡机生产的浓缩咖啡的价值:“这个杯子里的液体并没有因为它来自可靠的浓缩咖啡机而得到改善。如果浓缩咖啡味道不错,那么如果它来自不可靠的机器也没有什么区别。对于扎格则布斯基来说,知识的价值缩小到纯粹真实信仰的价值。她认为可靠性本身没有价值或价值,但高盛和奥尔森不同意。他们指出,扎格则布斯基的结论基于真实主义的假设:重要的是获得真正的信仰。相反,他们认为,获得真实信仰的可靠过程通过使未来类似信仰更有可能为真实信仰增加价值。以此类推,拥有一个可靠的浓缩咖啡机来生产一杯好的浓缩咖啡比拥有一个不可靠的咖啡机更有价值的,因为与不可靠的杯子相比,可靠的咖啡机更有可能生产出好的未来杯子。
价值问题对于评估知识理论的充分性很重要,这些理论认为知识由真正的信仰和其他组成部分组成。根据Kvanvig的说法,对知识的充分描述应该抵制反例,并允许解释知识的价值,而不是纯粹的真实信仰。如果一种知识理论做不到这一点,它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回应是,知识不是特别有价值,也不是认识论的主要焦点。相反,认识论者应该关注其他心理状态,比如理解。美德认识论的倡导者认为,知识的价值来自知识者与信仰的精神状态之间的内在关系。
获取知识
知识来源
有许多建议的知识来源和合理的信念,我们认为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实际来源。一些最常讨论的包括感知、理性、记忆和见证。
重要区别
先验-后验区别
如上所述,认识论者区分了先验的(独立于经验)和只能通过经验知道的东西。我们所说的先验知识大多被认为是通过理性获得的,这在理性主义中尤为突出。这也可能包括一种非理性的直觉能力,正如先天论的支持者所捍卫的那样。相反,后验知识完全是通过经验或经验得出的,正如经验主义所强调的那样。这也包括知识可以追溯到早期经验的情况,如记忆或证词。
先验知识的概念是它基于直觉或理性见解。劳伦斯·邦乔尔(Laurence BonJour)在他的文章《经验知识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Empirical Knowledge)中说,“理性的洞察力是一种即时的、非推理的把握、理解或’看到’某个命题必然是正确的。
进化心理学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它说某些类型的学习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只有大脑的一小部分类似于白板;即使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其余的更像是等待浸入显影液中的暴露底片”。
分析-综合区别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区分了“分析”和“综合”命题。他认为,有些命题是这样的,我们只要理解它们的含义就可以知道它们是真的。例如,考虑“我父亲的兄弟是我的叔叔。我们只能通过理解它的含义来知道它是真实的。哲学家称这种命题为“分析”。另一方面,综合命题具有不同的主语和谓语。一个例子是,“我父亲的兄弟有一头黑头发。康德说,所有的数学和科学陈述都是先验的分析命题,因为它们必然是真的,但我们关于数学或物理学科属性的知识只能通过逻辑推理来获得。
虽然这种区别首先是关于意义的,因此与语言哲学最相关,但这种区别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后果,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特别是,如果只能后验已知的命题集合与综合为真的命题集合同延,并且如果先验已知的命题集合与分析上为真的命题集合同延(换句话说,根据定义为真), 那么只有两种成功的探究:逻辑数学探究,它根据定义调查什么是真实的,以及经验探究,它调查世界上什么是真实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排除像形而上学这样的哲学分支能够对实际存在的东西提供信息描述的可能性。
美国哲学家威拉德·范·奥曼·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在他的论文《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Two Dogmas of Empiricism)中,对分析-综合的区别提出了著名的挑战,认为两者之间的界限过于模糊,无法明确区分根据定义为真的命题和不成立的命题。虽然一些当代哲学家认为自己已经提供了更可持续的解释,这些解释不容易受到蒯因的反对,但对于这些解释是否成功还没有达成共识。
作为知识获取的科学
科学通常被认为是追求和获取经验知识的一种精致的、形式化的、系统的、制度化的形式。因此,科学哲学可以被视为认识论原则的应用或认识论探究的基础。
回归问题
回归问题(也称为阿格里帕Agrippa三难困境)是为人类知识提供完整逻辑基础的问题。支持理性论证的传统方法是诉诸其他理性论证,通常使用推理链和逻辑规则。一个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例子是推断苏格拉底终有一死。我们有一个逻辑规则,说所有人类都会死,并且断言苏格拉底是人类,我们推断苏格拉底是会死的。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怎么知道苏格拉底是人?大概我们应用其他规则,例如:所有由人类女性所生的人都是人类。这就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所有从人类出生的人都是人类?这就是回归问题:我们如何才能用一些不需要进一步证明但仍可以被认为是合理和合理的陈述来最终终止逻辑论证?正如约翰·波洛克所说:
…为了证明一种信仰的合理性,人们必须诉诸进一步的正当信仰。这意味着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要么有一些信念我们可以被证明是合理的,而不能根据任何其他信念来证明它们,要么对于每个合理的信念,都有无限的(潜在)正当性[星云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没有绝对的理由。辩护只是在我们的信念网络中蜿蜒进出,无处止步。
完成无限推理链的明显不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支持怀疑论。这也是笛卡尔著名格言“我思故我在”的推动力。笛卡尔一直在寻找一些无需诉诸其他陈述即可为真的逻辑陈述。
对回归问题的回应
许多研究称义(辩护)的认识论者试图论证各种类型的推理链,这些推理链可以逃避回归问题。
基础主义
基础主义者通过断言某些“基础”或“基本信仰”支持其他信仰,但本身不需要其他信仰的正当性来回应回归问题。这些信念可能是合理的,因为它们是不言而喻的,绝对可靠的,或者来自可靠的认知机制。感知、记忆和先验直觉通常被认为是基本信念的可能例子。
对基础主义的主要批评是,如果一种信仰没有得到其他信仰的支持,那么接受它可能是武断的或不合理的。
连贯性
对回归问题的另一种回应是连贯性,即拒绝回归根据线性理由模式进行的假设。为了避免循环性的指控,连贯主义者认为,个人信仰通过它与它所属的信仰体系的其他部分契合(连贯)的方式循环地证明是合理的。这个理论的优点是避免了无限的回归,而不会声称某些特定类别的信仰具有特殊的、可能是任意的地位。然而,由于一个系统可以是连贯的,但也可能是错误的,连贯主义者面临着确保整个系统符合现实的困难。此外,大多数逻辑学家都同意,任何循环的论证充其量只是微不足道的有效。也就是说,为了具有启发性,论证必须使用来自多个前提的信息进行操作,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重申一个前提来得出结论。
奈杰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在《从A到Z的思考》中写道:“[c]循环论证并非无效;换句话说,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它们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当恶毒地循环时,它们却非常缺乏信息。
无限论
回归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案被称为“无限主义”。无限论者认为无穷级数仅仅是潜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可能有无限多的理由可供他们使用,而没有在需要时有意识地考虑所有这些原因。这一立场的部分动机是希望避免其主要竞争对手,即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的任意性和循环性。对无限式最突出的辩护是彼得·克莱因(Peter Klein)。
创始人主义
一个中间立场,被称为“创始人主义”,由苏珊·哈克提出。创始人主义旨在统一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Haack通过使用填字游戏作为类比来解释这一观点。例如,无限论者认为理性的回归采取无限期持续下去的单一线条的形式,而哈克认为,正确合理的信念链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填字游戏,各种不同的线条相互支持。因此,哈克的观点为“垂直”(终止于基本信念)和“水平”链(从与也是基础主义信仰链成员的信念的一致性中获得其正当性)留下了空间。
认识论思想流派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是知识理论中的一种观点,它侧重于经验,特别是基于感官感性观察的经验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某些形式免除了数学和逻辑等学科的这些要求。
经验主义有许多变体,包括英国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现象主义和一些版本的常识哲学。大多数形式的经验主义赋予感官印象或感官数据在认识论上的特权地位,尽管这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得非常不同。一些最著名的历史经验主义者包括约翰洛克,大卫休谟,乔治伯克利,弗朗西斯培根,约翰斯图尔特密尔,鲁道夫卡尔纳普和伯特兰罗素。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一种认识论观点,认为理性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构成知识的主要决定因素。更广泛地说,它也可以指任何诉诸理性作为知识或理由来源的观点。理性主义是认识论中的两种经典观点之一,另一种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者声称,心灵通过使用理性,可以直接掌握各个领域的某些真理,包括逻辑、数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理性主义观点的范围可以从数学和逻辑的温和观点(如戈特洛布·弗雷格的观点)到雄心勃勃的形而上学系统(如巴鲁克·斯宾诺莎的观点)
一些最著名的理性主义者包括柏拉图、勒内·笛卡尔、巴鲁克·斯宾诺莎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怀疑论
怀疑主义是一种质疑人类知识可能性的立场,无论是在特定领域还是在一般层面上。怀疑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哲学流派,而是贯穿许多认识论辩论的一条线索。古希腊怀疑主义始于哲学的希腊化时期,其特点是皮洛洪主义(特别是由皮洛,塞克斯图斯·埃姆经验库斯和埃涅西德穆斯辩护)和学术怀疑主义(特别是由阿尔塞西劳斯和卡内亚德斯辩护)。在古印度哲学家中,怀疑主义受到Ajñana学派和佛教Madhyamika传统的捍卫。在现代哲学中,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对身心的著名探究始于怀疑主义的练习,他首先试图怀疑所有所谓的知识案例,以寻找绝对确定的已知事物。
认识论怀疑主义质疑知识是否可能。一般来说,怀疑论者认为知识需要确定性,我们的大多数或全部信念都是错误的(这意味着我们总是或几乎总是持有它们的理由都达不到确定性),这将共同意味着知识对我们来说总是或几乎总是不可能的。将知识定性为强弱取决于一个人的观点和他们对知识的描述。现代认识论的许多内容都源于更好地试图理解和解决哲学怀疑论的尝试。
皮隆主义(皮浪主义)
最古老的认识论怀疑主义形式之一可以在阿格里帕的三难困境中找到(以皮洛洪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阿格里帕命名),它表明在信仰方面无法实现确定性。皮洛洪主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伊利斯的皮洛士,尽管我们今天对皮洛洪主义的了解大部分来自塞克斯图斯·埃皮里库斯幸存的作品。皮洛洪主义者声称,对于任何非证据命题的论证,都可以产生一个同样令人信服的矛盾命题论证。皮洛洪主义者并没有教条地否认知识的可能性,而是指出关于非显而易见事物的信念是无法证实的。
笛卡尔怀疑论
笛卡尔恶魔问题首先由勒内·笛卡尔提出,它假设我们的感官印象可能受到某种外部力量的控制,而不是普通真实感知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觉到的任何东西都不会真正存在,而只是幻觉。结果,我们将永远无法了解世界的任何信息,因为我们将被系统地欺骗一切。通常从邪恶的恶魔怀疑论中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我们没有完全被欺骗,我们的感官提供的所有信息仍然与我们完全被欺骗的怀疑场景相容,因此我们必须要么能够排除欺骗的可能性,要么必须否认绝对正确的知识的可能性(即 完全确定的知识)超出了我们直接的感官印象。 虽然笛卡尔经常认为除了我们直接的感官印象之外,没有其他信仰是毋庸置疑的,但事实上,他认为我们可以排除我们被系统地欺骗的可能性,尽管他这样想的理由是基于一个高度有争议的本体论论证,即存在一位仁慈的上帝,他不会允许这种欺骗发生。
对哲学怀疑主义的回应
认识论怀疑主义可以分为“缓和”或“未缓和”怀疑主义。缓和的怀疑主义拒绝“强”或“严格”的知识主张,但确实赞同较弱的知识主张,这可以被认为是“虚拟知识”,但仅限于合理的信念。毫不妥协的怀疑主义拒绝虚拟和强知识的主张。将知识定性为强、弱、虚拟或真实,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观点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描述而有不同的确定。一些最著名的回应怀疑主义的尝试包括直接现实主义、分离主义、常识哲学、实用主义、信仰主义和虚构主义。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一种谬误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行动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实用主义的不同解释不同地强调:真理是理想的科学探究和实验的最终结果,真理与有用性密切相关,经验是与自然打交道(而不是代表自然),人类实践是语言的基础。实用主义的起源通常归因于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1878年,皮尔斯提出了这样的格言:“考虑一下,我们设想我们的概念对象具有什么效果,这可能具有实际影响。然后,我们对这些影响的概念就是我们对对象的概念的全部。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通过实用主义的认识论,理论“成为工具,而不是我们可以休息的谜团的答案”。在詹姆斯从皮尔斯改编而来的实用主义方法中,形而上学的争论可以通过追溯争论不同方面的实际后果来解决。如果此过程不能解决争议,则“争议处于闲置状态”。
当代版本的实用主义是由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和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等思想家发展起来的。罗蒂提出,价值在历史上是偶然的,取决于它们在给定的历史时期内的效用。从事实用主义的当代哲学家被称为新实用主义者,还包括尼古拉斯·雷舍尔、罗伯特·布兰登、苏珊·哈克和康奈尔·韦斯特。
归化认识论
在某些方面,作为实用主义的知识分子,自然化认识论考虑了知识对生活在世界上和进化的主体的进化作用。它不再强调围绕正当性和真理的问题,而是从经验上询问可靠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进化论在这些过程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它建议对整个主题采取一种更实证的方法,抛弃哲学定义和一致性论证,而是使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和理解“知识”是如何实际形成并在自然界中使用的。因此,它并不试图回答传统认识论的分析问题,而是用新的经验问题来代替它们。
归化认识论最早是在W.V.O. Quine的一篇开创性论文“认识论归化”中提出的。希拉里·科恩布利斯(Hilary Kornblith)在《知识及其在自然中的地位》(Knowledge and Its Place in Nature)一书中为一种不那么激进的观点辩护,他试图在不完全放弃传统认识论概念的情况下将认识论转向实证研究。
认识相对主义
认识相对主义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理性或正当的东西对另一个人来说不一定是真实的、理性的或正当的。因此,认识论相对主义者断言,虽然有关于真理、理性、正当性等的相对事实,但不存在独立于视角的事实。请注意,这与认识论语境主义不同,后者认为认识论术语的含义因语境而异(例如,“我知道”在日常语境和怀疑语境中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相反,认识论相对主义认为相关事实各不相同,而不仅仅是语言意义。关于真理的相对主义也可能是本体论相对主义的一种形式,因为关于真理的相对主义者认为,关于存在的事实因观点而异。
认识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哲学中的一种观点,根据这种观点,所有“知识都是人为结构的汇编”,“不是对客观真理的中立发现”。客观主义关注的是“我们知识的对象”,而建构主义则强调“我们如何建构知识”。建构主义为知识和真理提出了新的定义,强调主体间性而不是客观性,强调可行性而不是真理。建构主义的观点在许多方面可以与某些形式的实用主义相媲美。
认识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既指关于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依赖于心灵的本体论观点,也指相应的认识论观点,即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可以简化为心理现象。首先,“唯心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学说。作为一种认识论学说,唯心主义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有很多共同之处。一些最著名的经验主义者被归类为唯心主义者(特别是伯克利),然而唯心主义固有的主观主义在许多方面也与笛卡尔相似。许多唯心主义者认为,知识主要是(至少在某些领域)通过先验过程获得的,或者它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以非经验衍生的概念的形式。相关的理论概念可能据称是人类心灵结构的一部分(如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理论),或者它们可以说是独立于心灵而存在的(如柏拉图的形式理论)。
一些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形式包括先验唯心主义(由伊曼纽尔·康德发展)、主观唯心主义(由乔治·伯克利发展)和绝对唯心主义(由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和弗里德里希·谢林发展)。
贝叶斯认识论
贝叶斯认识论是认识论中各种主题的正式方法,其根源在于托马斯·贝叶斯在概率论领域的工作。与传统的认识论相比,它的形式化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它的概念和定理可以高度精确地定义。它基于信念可以被解释为主观概率的想法。因此,它们受概率论定律的约束,概率论定律充当理性的规范。这些规范可以分为静态约束和动态约束,前者支配着随时信念的合理性,后者支配着理性主体在收到新证据后应如何改变其信念。这些原则最具特色的贝叶斯表达以荷兰书籍的形式出现,这些书籍通过一系列赌注来说明代理人的非理性,无论发生哪种概率事件,这些赌注都会导致代理人的损失。贝叶斯主义者将这些基本原则应用于各种认识论主题,但贝叶斯主义并未涵盖传统认识论的所有主题。
女权主义认识论
女性主义认识论是将女性主义理论应用于认识论问题的认识论的一个子领域。它在20世纪开始成为一个独特的子领域。著名的女权主义认识论学家包括米兰达·弗里克(Miranda Fricker)(提出了认识论不公正的概念)、唐娜·哈拉威(Donna Haraway)(首次提出了情境知识的概念)、桑德拉·哈丁和伊丽莎白·安德森。哈定提出,女权主义认识论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女权主义经验主义、立场认识论和后现代认识论。
女权主义认识论在社会认识论的许多辩论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殖民化认识论
认识杀戮[Epistemicide]是非殖民化研究中使用的术语,描述了在殖民化和奴隶制等系统性压迫下对知识系统的扼杀。这个词是由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创造的,他提出了这种身体暴力的重要性,创造了西方知识在当今世界的中心。这个术语挑战了当今学术界所被视为知识的看法。
印度普拉马纳
印度哲学学派,如印度教Nyaya和Carvaka学派,以及耆那教和佛教哲学学派,发展了一种独立于西方哲学传统的认识论传统,称为“pramana”。Pramana可以翻译为“知识的工具”,指的是印度哲学家认为可靠的各种手段或知识来源。每个印度哲学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关于哪些普拉马纳斯是有效的知识手段,哪些是不可靠的(以及为什么)。 吠陀文本《泰提里亚·阿拉亚卡》(约公元前9-6世纪)列出了“获得正确知识的四种方法”:smṛti(“传统”或“经文”)、pratyakṣa(“感知”)、aitihya(“专家的交流”或“传统”)和anumāna(“推理”或“推理”)。
在印度传统中,讨论最广泛的普拉玛纳斯是:Pratyakṣa(感知),Anumāṇa(推理),Upamāṇa(比较和类比),Arthāpatti(假设,从环境推导),Anupalabdi(非感知,否定/认知证明)和Śabda(过去或现在可靠专家的话语,证词)。虽然Nyaya学派(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的Gotama的Nyāya Sūtras开始)是现实主义的支持者,并支持四种Pramanas(感知,推理,比较/类比和见证),佛教认识论者(Dignaga和Dharmakirti)通常只接受感知和推理。卡瓦卡唯物主义者学派只接受感知的普拉马纳,因此是印度传统中最早的经验主义者之一。另一个学派,Ajñana,包括哲学怀疑主义的著名支持者。
早期佛教典籍中的佛陀知识理论被解释为实用主义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对应理论的形式。 同樣地,佛教哲學家Dharmakirti也被解釋為持有一種實用主義或或对应理论的形式,因為他認為真實的就是具有有效力量的東西(arthakriya)。与此同时,佛教中观学派的空性理论(shunyata)被解释为一种哲学怀疑主义。
耆那教徒对认识论的主要贡献是他们的“多面性”或“多视角主义”理论(Anekantavada),该理论认为,由于世界是多方面的,任何单一的观点都是有限的(naya – 部分立场)。这被解释为一种多元主义或视角主义。根据耆那教的认识论,没有一个普拉马纳提供绝对或完美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有限的观点。
认识论的研究领域
社会认识论
社会认识论处理在知识归属的背景下关于知识的问题,在这些背景下,我们的知识归属不能通过简单地孤立地检查个体来解释,这意味着我们的知识归属的范围必须扩大到包括更广泛的社会背景。] 它还探讨了人际信仰在社会背景下的合理性。当代社会认识论中讨论的最常见的话题是证词,它涉及因被告知“x是真的”而产生的“x是真的”信念构成知识的条件;同伴分歧,涉及我何时以及如何根据其他人持有与我的信仰相矛盾的信仰来修改我的信仰;群体认识论,它涉及将知识归因于群体而不是个人意味着什么,以及何时群体知识归属是合适的。
形式认识论
形式认识论使用来自决策论、逻辑、概率论和可计算性理论的形式工具和方法来对认识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建模和推理。这一领域的工作跨越了几个学术领域,包括哲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统计学。形式认识论的重点往往与传统认识论的重点有所不同,不确定性、归纳和信念修正等主题比对知识的分析、怀疑主义和正当性问题更受关注。
元认识论
元认识论是对认识论的方法、目的和主题的形而上学研究。总的来说,元认识论旨在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一阶认识论探究。元认识论的一些目标是识别认识论辩论中做出的不准确的假设,并确定主流认识论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是正确的认识论问题。
简单说一下我的观点: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方法、价值观三个部分,然后再分别讨论他们的可认识性、真实性、合理性、普遍性。如何获得事实,如何判断方法是有效的。我们对事实的认知是有限的但也能够真实的,我们的方法追求的自洽和可证伪。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