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基督教锡安运动与《贝尔福宣言》——当代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要起源
鲍克凡(莱顿大学博士候选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中东与北非历史硕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奥斯曼帝国交战的英国军队在艾伦比将军的带领下从埃及出发攻入了巴勒斯坦地区。1917年圣诞节前后...
如何摆脱中国内卷的局面?从边际效应和机会成本解释,及江户时代日本经济
内卷现在的意思已经成了高烈度竞争,然而这个事情和资本、经济危机、贸易、美国都没啥关系。从微观角度非常容易解释,只需要边际效应加上机会成本就很容易解释竞争,那么自然就解释内卷了。而理...
美国的左右两派彼此厌恶,但在经济问题上却越来越一致
经济学人报道说,现在美国两党的经济哲学不仅在变化,而且正在趋同。 通常情况下,只需听到美国参议员说的前六七个字,就能正确推测出他的党派。 让我们来来试试看。这是从一位美国著名参议员最...
为了统一美国支离破碎的保守主义阵营,右翼先锋为何要去匈牙利和波兰寻找灵感
Kathryn Joyce在《新共和》杂志发表文章,在美国的保守派思想中,现在又催生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即集体主义,他们誓要将国家带回到神的面前,即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然而,这群人对基...
林贤治:迫害与写作——写作史小考
写作者:迫害的主要对象之一 迫害古已有之。所谓迫害,是指个体由于强势者——无论是来自国家,还是来自政治、宗教及其他社会团体或势力——带有针对性的暴力或潜暴力行为,致使生命、财产、名...
林贤治:《革命寻思录》后记
不早不迟,上世纪刚好转折进入九十年代,海外学者突然抛出“告别革命”论。 凭常识,这个“激退主义”的新论是不可接受的。革命的发生无疑需要一定的条件,只要这些条件未曾消失,对革命来说就...
林贤治:国家危机首先是政府危机
按照戈德斯通的说法,社会在三个必要性因素结合在一起时,革命才会发生。这三个因素是:旧国家出现危机,精英群体的主体部分与体制疏离,以及大众动员。 所谓国家危机,其实是政府危机、制度危...
林贤治:知识分子转向:“路标派”
1905年俄国革命后,激荡一时复归平静。知识分子保持在革命中的激进立场者寥若晨星,他们急遽后退,甚至主张否定革命、告别革命。1907年7月,《路标文集》出版,标志着俄国知识分子的这一思想转...